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News Center
最近陈阿姨感冒了,发烧到38度5,还咳嗽、头疼。生病就得吃药,但对于陈阿姨来说,犯了难。
近一年来,有时难免生个小病,不管是感冒发烧,还是腹泻拉肚子,陈阿姨发现每次吃了药都不管用,有时还会越来越重。
这一回,发烧将近40度,陈阿姨实在是难受得坐不住,这才来了医院。
就诊后,陈阿姨确诊了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高烧,建议口服药物治疗。
陈阿姨一听就急了:
“不能吃药,不能吃药,每次吃完药病情就越来越重,有事还会高烧,停了药就会好一些!” “我这是中邪了吗?” “这次我一定要查一下什么原因,每次都硬抗着,太痛苦了!”
经历的这些怪事,陈阿姨到底怎么了?
经过了解,陈阿姨近一年来服用多数药物,不管是治拉肚子的还是治感冒的,经常会加重不适。
越吃药病越重?怎么可能?
为了搞清楚陈阿姨的身体状况,门诊医生为陈阿姨办理了住院。
果不其然,用药后第二天,陈阿姨病情加重了,体温越来越高,退烧药也退不下去。
这是什么原因呢?
医护人员迅速给陈阿姨化验、检查,终于找到了病因。
原来是这个病在捣鬼——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01 什么是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胆汁淤积性肝病,主要特征是胆管发生炎症、纤维化,最终可能导致胆管狭窄甚至闭塞,进而影响肝脏功能。 02 它都有什么临床表现呢? 多数病人为男性,起病缓慢,多在50岁左右出现症状,但无症状期可长达10多年。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为不明原因黄疸,间歇加重;右上腹隐痛,可伴皮肤瘙痒;部分病人有疲乏无力、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或可伴恶心、呕吐。 胆管炎发作时可有体温升高,逐渐发展可出现持续性梗阻性黄疸,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甚至肝功能衰竭。 而陈阿姨就是处于无症状期,平时没有明显症状,一般化验只提示胆红素稍有增高。生病吃药时,药物通过肝脏代谢,加重胆汁淤积,引发胆管感染出现高热,病情加重,停药后肝脏损伤减轻,病情缓解。 陈阿姨的病因终于找到了。 03 那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相关: 免疫因素: 可能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患者常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 遗传因素: 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家族中出现病例的风险相对较高。 环境因素: 感染、毒素等环境因素可能在疾病发生中起到诱发作用。 04 病情这么隐匿,我们怎么发现它? 诊断方法: 血液检查:可发现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等肝功能指标异常,免疫相关指标也可能出现异常。 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胆管的形态变化,如胆管狭窄、扩张、管壁增厚等;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也可用于诊断,但属于有创检查。 肝穿刺活检: 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判断病变程度。 05 诊断明确,接下来怎么治疗? 目前尚无根治方法,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预防并发症为主。 一般是药物治疗,常用熊去氧胆酸等药物,可能改善胆汁淤积症状,但对疾病进展的影响存在争议。 对于胆管狭窄引起明显症状的患者,可通过内镜介入(如球囊扩张、明显支架)缓解狭窄。而对于终末期患者,肝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当然,定期监测很重要。患者需定期进行肝功能、影像学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和并发症,尤其是监测胆管癌的发生。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病程个体差异较大,早期诊断和规范管理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