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News Center
直角肩,蚂蚁腰,反手要摸到肚脐眼;
天鹅颈,竹竿腿,腰窝上面是马甲线。
如今在流行文化的大肆渲染下,
“瘦即正义”成为了一种难以撼动的审美信仰。
随着人们对轻断食的认知逐渐加深,
“适当节食”这一概念被赋予了多重意义。
它既是管理体重、塑造身材的有效工具,
也是促进身体健康、焕发青春活力的关键所在。
但很多人忽视了一点:
“节食”和“厌食”仅有一字之差,
但二者之间却存在着 6 倍的死亡率差距,
以及可能使人们陷入
漫长且难以摆脱的心理与生理困境的风险。
近日,土耳其知名网红妮哈尔·坎丹因长期与神经性厌食症抗争去世,终年30岁,据报道离世时她的体重仅剩23公斤,体重瘦骨嶙峋的影像再次将这种致命的心理疾病推向公众视野。 厌食症并非简单的"减肥过度",而是一种复杂且致命的心理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包括厌食症在内的进食障碍已成为全球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其中厌食症患者的死亡率高达5-20%。 厌食症绝非意志力薄弱或爱美。它是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研究表明,厌食症具有家族聚集性。 如果一级亲属中有进食障碍患者,个体患病风险显著增加。大脑中负责调节食欲、情绪和冲动的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多巴胺)功能异常也被认为与之相关。 厌食症患者长常有追求完美主义、对自我要求苛刻、低自尊、焦虑敏感,并特别害怕焦虑带来的身体感受、难以处理负面情绪、尤其害怕失控等性格特征。 现代社会对"瘦"的病态推崇,社交媒体尤其是模特、网红等充斥的单一审美标准,来自同伴、家庭或社会关于外形的压力,甚至出现body shaming(关于身材的嘲笑)。妮哈尔作为模特和美妆博主,无疑处于压力风暴中心。 一些患者可能在发病前经历了重大的生活压力、如虐待、亲人亡故、升学失败等创伤事件或结婚、离婚、升职等重大生活转变。 青春期身体的变化、对自我身份的探索和不确定感,使得这个阶段成为厌食症的高发期。 厌食症的核心特征是对体重增加的极度恐惧和扭曲的身体意象,即使骨瘦如柴,仍觉得自己胖。一旦发病治疗难度极大,花费也非常巨大,因此预防厌食症非常重要。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要关注以下关键预警信号: 体重显著低于健康标准,但仍持续限制热量摄入。 过度关注食物、热量、体重和体型,可能表现为频繁称重、对食物成分极度焦虑、反复提及"胖"。 异常进食行为:严格限制进食种类和量、偷偷倒掉食物、进食后催吐、滥用泻药或利尿剂、过度运动(即使受伤或疲惫)。 扭曲的身体意象:否认当前低体重的严重性,坚持认为自己某些部位"太胖"。 社交退缩:回避涉及食物的社交场合,变得孤僻、易怒、抑郁、焦虑。 生理症状:女性可能出现闭经,其他症状包括怕冷、头晕、乏力、脱发、皮肤干燥、指甲脆弱、便秘、低血压、心律不齐等。 厌食症绝非靠"好好吃饭"或"想开点"就能解决。它需要及时、专业且通常是长期的综合治疗: 1.身体健康稳定为先: 严重营养不良会危及生命出现器官衰竭、电解质心搏骤停心脏骤停等危机生命的状况。在此情况下首要任务是要患者住院进行医学监测,通过科学的营养支持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稳定生命体征。这是救命的关键一步。 2.营养重建与咨询: 营养医师制定个体化、循序渐进的营养计划,帮助患者安全恢复体重,重建健康的饮食模式和观念,消除对食物的恐惧。目标是恢复生理健康,而不仅仅是体重数字。 3.心理治疗是核心: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各种认知治疗技术帮助患者识别并改变关于食物、体重、体型的扭曲认知和信念,学习应对负面情绪和压力的健康方式,减少异常进食行为。采用正念疗法帮助患者接纳痛苦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专注于采取符合自身价值的行动。 —家庭治疗:尤其对青少年患者至关重要。帮助家庭理解疾病,改善沟通模式,创造一个支持性的康复环境,避免无意中的指责或过度保护。 4.药物治疗为辅: 目前没有专门治疗厌食症核心症状的药物。但抗抑郁及焦虑药物可用于治疗共病的抑郁、焦虑、强迫等症状,作为心理治疗的辅助。 5.长期支持与预防复发: 康复是一个漫长且可能有反复的过程。建立持续的包括治疗师、家人朋友支持系统,学习识别复发预警信号并制定应对计划至关重要。 妮哈尔·坎丹的悲剧是一记沉重的警钟: 理解厌食症是严重的疾病,不是虚荣或选择。减少对患者的外貌评价和指责。 留意家人朋友,尤其青少年的饮食、情绪和行为变化。如果你注意到预警信号,请及时、温和且坚定地表达关切,鼓励他们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你或你关心的人正在挣扎,请务必向精神专科医院进食障碍科或综合医院心理科求助。 越早干预,康复的希望越大。 妮哈尔的离去,不应只是社交平台上的一阵叹息。我们是否还在不经意间还在用"你最近瘦了"作为对他人的赞美? 厌食症不是选择,而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的生存之战。生命的价值,从不该被体重秤上的数字所定义。 健康之美,在于多样与活力。放下对"瘦"的执念,才能真正看见生命的光彩。国家卫健委2023年已明确将"过度节食"列为危害青少年健康行为,健康中国,从接纳自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