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News Center
37岁的王女士,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能干人”。2个月前,她不小心扭伤了腰,当时觉得“谁还没个腰疼”,便没放在心上。
之后的日子里,生活照旧:爬楼梯、搬重物……腰部时不时传来的酸痛感,被她当作是劳累的常态,简单贴点膏药就算了事。经过一些保守治疗,疼痛确实缓解了不少,这让她更加确信:“我的腰没事儿”。
转折发生在国庆假期。王女士回老家,一趟长达15小时的汽车旅程,成了压垮腰椎的“最后一根稻草”。
下车时,她惊恐地发现,左腿像被一根线扯住,从臀部到小腿,一阵阵刀割般的剧痛袭来,几乎无法站立,更别提走路了。 之前的腰痛,此刻彻底“升级”了。
当地医院检查后,结果如晴天霹雳: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需要手术!
一想到传统手术的大切口和漫长恢复期,王女士一筹莫展。万般无奈下,经同村人介绍,她怀着一丝希望,来到省直三院脊柱微创外科。
一 元凶竟是它:被“压扁”的椎间盘
经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我们找到了导致王女士剧痛的“元凶”——腰椎间盘突出症。
您可以把自己的脊柱想象成一摞硬币(椎体),每两枚硬币之间都垫着一个软垫(椎间盘)。这个软垫富有弹性,能缓冲压力,保证我们的腰部能够灵活弯曲。
那么,什么是腰椎间盘突出?
长期劳损:王女士之前的扭伤和长期负重,已经让椎间盘这个“软垫”的外围(纤维环)出现了裂缝,变得脆弱。
急性压迫:那15个小时的久坐,她的腰椎长期处于弯曲和受压状态,就像不断挤压一个汤圆。终于,里面果冻状的髓核(核)从裂缝里被挤了出来,形成了“突出物”。
压迫神经:这个突出物,正好压迫到了旁边掌管腿部感觉和运动的“坐骨神经”。神经被压迫,就像电线被掐住,于是便出现了那条“线”一样的剧烈腿痛、麻木和无力感。
所以,王女士的病根在腰,但症状却表现在腿上,这正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典型特征。
二 “钥匙孔”里的手术
当听到“手术”二字时,王女士的恐惧我们非常理解。但科技的发展,早已为患者提供了更优的选择。
我们为她实施的“腰椎全可视脊柱内镜微创技术”,就是一种颠覆传统的微创疗法。精妙之处在于:它就像一位“精准的导弹工程师”,通过一个“钥匙孔”大小的通道,在高清大屏幕的指引下,只清除掉压迫神经的“坏东西”(突出的椎间盘),不伤及周围正常结构。所以创伤极小,出血也少,术后贴个创可贴,戴上护具就可以下地行走了。
三 专家提醒:别让您的腰“积劳成疾
王女士的经历绝非个例。作为脊柱外科的医护工作者,我们见过太多从“小腰痛”演变成“大问题”的案例。腰部是身体的“顶梁柱”,它发出的每一次酸痛信号,都值得你认真对待。以下这些知识,或许能帮你和你的家人避免一场手术:
01 生活细节是腰椎的“隐形杀手” 许多你认为“没问题”的习惯,正在日积月累地伤害你的腰。 “舒服”的陷坐:很多人喜欢窝在柔软的沙发或椅子里,觉得这样很放松。但这种姿势会让腰椎失去支撑,处于异常弯曲状态,椎间盘压力倍增。记住:坐姿的“舒服”不等于“正确”。 “突然”的发力:比如猛地弯腰捡东西、从车后备箱直接搬重物、或者弯腰抱小孩。这些动作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会让腰椎瞬间承受巨大压力,极易导致纤维环撕裂。搬任何重物前,请先蹲下! “温柔”的床垫:床垫过软,人躺下会中间凹陷,同样无法为腰椎提供有效支撑,让肌肉整晚都在“加班”稳定脊柱。选择软硬适中的床垫,保持腰椎生理曲度。 高跟鞋的“魅力”:穿高跟鞋会使人的重心前移,骨盆前倾,腰椎曲度加大,椎间盘的负荷显著增加。长期如此,腰痛自然找上门。
02 科学护腰,记住这“三要三不要” 三要: 要“动”不要“静”:加强核心肌群(腹肌、背肌)是保护腰椎最有效的方法。推荐“小燕飞”、“五点支撑法”和平板支撑。强壮的腰背肌就是你的“天然护腰”。 要“暖”不要“寒”:腰部受凉会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肌肉痉挛,加重疼痛。天气转冷或身处空调房时,注意腰部保暖。 要“歇”不要“耗”: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后,务必起身活动。推荐“隔墙看戏”动作有靠墙站立,脚跟、臀部、背部和头部贴墙,然后踮起脚尖,下颌微收,仿佛隔墙看戏,有效恢复腰椎曲度。 三不要: 不要盲目按摩推拿:在不明确诊断的情况下,粗暴的按摩、正骨,尤其是“踩背”、“掰腰”等重手法,可能使突出的椎间盘加重,甚至导致瘫痪,非常危险! 不要依赖止痛药:止痛药只能暂时掩盖症状,无法解决神经受压的根本问题。长期服用还会掩盖病情,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不要惧怕手术:当保守治疗无效,出现腿脚麻木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时,说明神经受压严重,必须考虑手术。如今像“全可视脊柱内镜”这样的微创技术,已能极大降低手术创伤和风险,拖延只会导致神经不可逆的损伤。 四 出现这些“红色警报”,请立即就医!
如果你的腰腿痛伴有以下任何一种情况,请不要有任何侥幸心理,立即去正规医院脊柱外科检查:
疼痛从腰部蔓延到臀部、大腿后侧、小腿甚至足底(即坐骨神经痛)。
除了疼痛,腿部或脚部出现持续的麻木感、针刺感,或者感觉“像踩着棉花”。
腿部肌肉力量下降,比如走路有点瘸,脚踝抬不起来。
大小便出现困难或感觉异常。(这是最紧急的信号之一!)
最后,请告诉您的家人:爱护腰椎,从改变一个不良习惯开始。无论是久坐后的一个懒腰,还是搬重物时的一次下蹲,都是对您腰部最好的投资。别让今天的疏忽,成为明天步履维艰的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