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News Center
门诊上经常遇到这样的姑娘:对着镜子指着下颌线的红肿痘说,“医生,它比闹钟还准,每月X号必来。”
还有啥是女性朋友的每月必来?
没错,就是月经,而它们两个,还真就息息相关。
这种随着月经周期规律性出现的“经前期痤疮”,本质是身体用皮肤发出的激素波动信号。
有统计显示,63%的育龄女性曾受其困扰,其中28%的人会出现明显炎性丘疹—这不是“皮肤失控”,而是黄体期的生理节律在作祟。
那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典型姨妈痘”吧,它一般出现在月经前7-10天,以红肿痘、白头痘为主,集中在下颌、口周,经期后1-2周自然消退,不伴随长期皮肤问题。
月经前爆痘的“罪魁祸首”——激素
当我们抱怨“皮肤突然变油”时,体内正经历一场精密的内分泌震荡:
1. 雌激素“撤退”引发的连锁反应
月经来潮前的黄体晚期,雌激素水平较峰值骤降40%,这层“皮肤保护罩”的变薄会带来三重影响:皮脂腺对雄激素的敏感性提升;角质细胞更新速度减缓,废旧角质堆积堵塞毛孔;表皮含水量下降18%,皮肤屏障防御能力减弱,更容易发生炎症反应。
2. 孕酮的“双面作用”
不同于大众认知,黄体期孕酮会短暂升至峰值,其受体与皮脂腺紧密结合后,会使油脂分泌的“油门”变得异常灵敏——即使雄激素水平轻微升高,也可能引发“爆发式出油”。同时,皮脂腺的导管开口,会在月经周期中发生相对变化。
3. 微生物群的“趁虚而入”
临床检测发现,经前期皮肤表面的痤疮丙酸杆菌数量激增35%,这些厌氧菌在皮脂淤积的毛囊内大量繁殖,其代谢产物游离脂肪酸会诱发毛囊壁炎症,形成肉眼可见的红肿丘疹。
“姨妈痘”来之前,我们怎么办?
1.日常生活建议
①努力缓解经前期紧张、焦虑的情绪。
②控制饮食中高糖食物的摄入;
③科学护肤,减轻清洁力度,降低卸妆频率;
④简化护肤产品和护肤步骤。
2.药物治疗
轻度的“姨妈痘”可通过外用药物,如阿达帕林凝胶、壬二酸乳膏、夫西地酸乳膏等进行缓解。
如果“姨妈痘”比较严重,可以规律地口服药,如异维A酸,多西环素/米诺环素,三维B片等,可调节体内雄激素水平。想了解自己的痘痘具体属于什么程度,或需要进行口服药的评估,建议面诊咨询皮肤科医生。
3.“变美”推荐
①化学焕肤
俗称“刷酸”,常常使用的产品包括果酸和水杨酸,两者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均能起到以下效果:
缓解炎症;
纠正毛囊上皮角化异常;
防止毛囊堵塞;
帮助皮脂顺利排出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长总而言之,刷酸可以从多方面改善已经形成的痤疮,降低未来痤疮发生的概率和频率。
②强脉冲光
俗称“光子嫩肤”。在“姨妈痘”这方面,光子嫩肤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比如:
祛红:即改善痤疮后红色痘印,长期长痘痘引起的面部泛红;
抗炎杀菌:具有抗炎杀菌的效果;
“打黑”:改善一些痤疮后的黑色痘印。
收缩毛孔:改善毛孔粗大,减少皮肤油脂分泌;
光子嫩肤能够作用到的皮肤层次,相对于常规的刷酸来说,会更深一些。所以实际操作中,我们很多时候是一起打组合拳,实现1+1>2的效果。
让我们一起用专业的知识,摆脱经期之外这雪上加霜的困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