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新闻中心

妙手仁心方显人间大爱——记河南省直三院普外科副主任杨志忠

发布时间:2013.12.25 发布人:管理员 来源:河南省直三院 浏览次数:1391

        在妻子眼中,他是一个工作狂,时时刻刻都在忙碌;在儿子眼中,他是一个“隐形人”,睡前醒后见不到爸爸是最常见不过的事请;在领导眼中,他是一个恪尽职守率先垂范的排头兵,是全院医护工作者学习的榜样;在病人眼中,他是一个急病人所急,全心全意为病人奉献着自己的医术和心血的爱心使者。他对待同事,和蔼可亲,如春天般温暖;他对待工作,孜孜不倦,有着火一般的激情。他,用语言,温暖着每一位找他看病的患者的心;他,用行动,诠释着“人民满意医生”这一光荣称号。他,就是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杨志忠。

 儿时多磨难   医生梦暗种

        杨志忠出生在黑龙江省的一个边境小山村,家中兄弟三人,家境贫寒。从小体弱多病的他,先后换上胸膜炎、脑膜炎,只能由母亲背着,行走六十多里山路到县城看病。经济的拮据使看病之路格外艰难,为了治病家中负债累累。母亲饿了就吃干饼,干饼吃完甚至要用乞讨的方式才能填充肚子。就这样,母亲背着他治病,一治就是三年。风吹雨打,严寒酷暑,医生多次让放弃,但母亲却始终坚持。医院的医生护士看着这样的一对母子,便时常救济,直到他病情奇迹般好转。后来,母亲常常说,大夫很伟大,咱们家也要出一个大夫,一个懂得可怜穷人的大夫。

      或许是幼年的这种经历,或许是伟大的母亲因感激大夫而萌生的心愿,使得杨志忠心里暗自做了决定,一定要从医!                                                                   

                                                                                 责任记心田  付出总无怨

        从牡丹江医学院医疗系毕业之后,杨志忠便真正走上了从医之路。对医生事业的热爱使他的工作激情始终如一。初到省直三院肛肠科的时候,一天只有一到两个病人过来看病,手术更是开展不了几台。对于这种情况,杨主任并没有被动等待,而是想尽办法增加病人量。他上班时间在医院坐诊,下班一有时间就去周围的各个诊所了解情况。跟工作人员沟通后,他决定每周末到诊所坐诊看病。于是,周一至周五,杨主任是医院大夫,到了周六周日便成了诊所大夫。到后来,诊所工作人员都说:“杨大夫,您休息休息吧!以后再有病人我们让他直接去找您!”

        杨主任的家距离医院有将近一个小时的车程,医院规定八点上班,八点半查房,但是杨主任每天六点多从家里出发,七点半开始查房,为的是不耽误八点到门诊坐诊。上午坐诊,中午休息的时候安排手术,下午继续坐诊,下班后去病房查房,杨主任几乎每天都是如此安排时间。对于他来说,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基本没有闲着的时候。

         不管是三更半夜,还是风寒雨冻,只要接到病人病情异常的电话,杨主任总是尽快来到病床旁,为病人救治。有时候遇到病人病情危险,他总是彻夜不眠的守护病人。遇到年老体弱的患者,他会双手搀起,一步不离地陪伴患者;遇到危重患者,他总是全程陪护,第一时间获得最准确的诊断结果,给予患者最及时、最有效、最优质的治疗方案,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脱离危险,摆脱病魔的折磨。他与每一位就诊患者都互留联系方式,为的是把检查结果第一时间告诉患者。

       对于杨主任来说,作为一名医生,病人的事情永远都是重中之重。杨主任的儿子为了让爸爸看到自己精心准备的文艺汇演,特地把自己的演出安排在周末下午的最后一个节目,但是因为工作他错过了那次美妙的演出;演出后的颁奖典礼,他又因急诊手术没能亲自见证孩子的荣耀;妻子从冰雪皑皑的东北出差经过郑州前来探望,但是因工作他遗憾错过了短暂的几小时;远在东北的年迈父母想看看异地他乡的儿子,而他却因工作一次次地延迟回乡的日期。

       自从2008年来到河南之后,每年春节杨主任都留在医院积极参与大年三十到初三的值班工作。对于家人来说,团聚的时刻他总是缺席的,可对于病人来说,有他在,得到的却是加倍的温暖和安慰。

        对事业的执着和热爱,使杨主任在自己的岗位辛勤耕耘,却从无怨言。杨主任说:“任何事情想要干好,除了要热爱,更重要的是脚踏实地。工作是为自己干的,不是为别人。”杨主任的医生之路承载着他的坚持坚定和坚韧,越走越顺畅,越走越有劲儿。

 妙手得信任  他国传佳话

        在杨主任的不懈努力下,肛肠科从一个小科逐渐成长,成为省直三院的名牌科室。从一天两三个病人慢慢发展到十几个,再到几十个,手术量从一个月两三台发展到每天至少三台。杨志忠和肛肠外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西区甚至河南省肛肠界都越来越大,慕名来找杨主任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从农村乡亲到军队的师级干部,从普通百姓到著名的油画家,在杨主任的眼里,无论什么身份,何种职业,只要来到三院找他,便全都是朋友。

        邓邦镇,革命先驱邓中夏的亲侄儿,是我国著名的油画家,现旅居在新西兰。邓老先生的学生刘英明是郑州画院有名的画家,因患严重的肠梗阻,曾在华山医院治疗却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后来找到杨主任,杨主任用微创技术将其治愈,术后恢复良好。从此,两人成为好友。邓老先生回国探亲,经刘英明介绍认识了杨主任,并且一见如故。当邓老先生患上直肠息肉的时候,家人为其安排了国内最好的医院,可老先生却只钦点杨主任来为他完成手术。此后,不管大事小事,有病没病,老先生都会找杨主任说道说道。连老先生的儿子都吃醋道:“好像你才是他的亲儿子哪!”

       杨主任精湛的治疗技术,和蔼的待人态度使得找杨主任看病的人越来越多,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济南军区一位师级干部,因在拉练时犯了痔疮,病情很严重。在亲戚的极力推荐下,来到省直三院找杨志忠主任。当时病房床位紧张,只能住加床,老同志当下便表示,住哪儿无所谓,只要是杨大夫给治病。住院后,部队的领导来看望他,看到走廊上的加床表示不理解:“部队医院免费治疗并且条件优越,为什么偏偏来这里全部自费还要住加床?”老同志回答:“别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谁给做手术!我就信任杨大夫!”

 真诚获人赞   仁心送温暖

        “医生的价值是体现在病人身上的,你技术再高,如果得不到病人的认可又有什么用呢?”杨主任常说,人与人之间真诚很重要,你对病人好,病人也会对你多些理解。对于病人来说,医生这个身份是高高在上的,为他治病就要先取得他的信任。将心比心,给予病人更多的理解和关怀,才能被他所信任,这样一个医生的价值和成就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杨主任这样说,也确实是这样做的。2010年春节,杨主任在病房值班。查房的时候已是晚上七点多,查到六号床的时候,他发现这位病人是名务工人员,刚做完阑尾手术的他,连个陪护都没有,七点多了还没吃上饭。杨主任查房结束后,特意去为他买了一碗术后可以吃的稀饭,让人送了过去。本是举手之劳的事情,杨主任便没有放在心上,可是病人感动不已,第二天特意感谢了杨主任,并说等康复了一定要请主任吃饭。在最需要的时候雪中送炭,不起眼的小事在病人眼中却成了了不起的大事。医生与病人之间的距离或许就是一个微笑,一杯温水,一碗稀饭便可以拉近的,可是像杨主任这样身体力行的又有多少呢?

        今年7月,医院收到了一封感谢信,是一名照顾孤寡老人的护理人员写的,信上说感激杨志忠大夫两年来对五保老人张宏道的照顾,老人弥留之际特意叮嘱,一定要感谢杨大夫,并且要还上他曾经垫付过的医药费。大家这才知道,杨主任已默默照顾这位老人两年半之久。他不仅为老人治病,为方便照顾老人,他还在医院附近为老人租了房子安了家。一有时间,杨主任便去探望老人,把住在4楼的他背到1楼晒太阳,还经常带他看看在学校里玩耍的孩子们。这件事情之后,院长亲自批示,全院医务人员向杨志忠学习。每当有人因此事称赞杨主任时,他都显得特别不好意思。自己默默去做的事情,一下子大家全都知道了,走在医院里成了焦点人物,反倒特别不适应。

       古今欲行医于天下者,先治其身;欲知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精其术,此可谓医者仁心。现在的社会,活雷锋太少,活雷锋一样的医生更是凤毛麟角。杨志忠主任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医者仁心,用自己的一双妙手去治愈病患,用美好的笑容去温暖人心,用点滴积累的温情谱写了人间大爱。

 图1  杨主任研究病人CT

                

                                                                                          图2   杨主任查阅病历    

               

图3   杨主任看望病人

   

                                                                                         图4   杨主任查房中 

                                                                                      图5  科室人员与邓邦镇夫妇合影